每年春節之后,改革開放以來各個階段馳騁中國商界的風云人物們,都會相聚在黑龍江尚志市的亞布力雪鎮上,召開一年一度的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。
泰康人壽董事長陳東升是亞布力論壇的理事長,他也是這個企業家圈子的核心人物。2001年,同為“92派”代表的師兄田源,因為受到瑞士達沃斯論壇的啟發,選中了亞布力這個雪中小鎮,開始嘗試中國版達沃斯。但與達沃斯不同的是,那里最耀眼的人物,往往是大權在手的大國政要,而亞布力的明星,永遠是在市場中拼斗的民營企業家。
作為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理事長,陳東升是“92派”概念的首創者,被譽為“最具思想力的企業家”,他將中國產權制度的發展與數次企業家創業熱潮相結合,理清了中國民營企業的發展脈絡。
“84派”、“92派”、“海歸派(網絡派)”,每年亞布力,陳東升以主持人的身份,將這些按照自己的理論劃分的各個階段的企業家,乃至新生代里最優秀的年輕創業者“一網打盡”,聚集在這個深山老林之中。在經歷多元化思考之后,如今亞布力論壇的定位,也非常堅定地回到了創辦初衷:這里是民營企業家自己的思想平臺。
2016年的中國民營企業家們,雖面臨著宏觀經濟與政商環境調整的雙重壓力。但與往年一樣,他們在亞布力“依然春風故我,還是喜氣洋洋,紅衣服、紅圍脖,談笑風生。”
亞布力閉幕當天的中午,陳東升設宴送別即將返程的馬云、王石、郭廣昌等企業家。與朋友們一一道別后,陳東升接受了騰訊財經的專訪。
談話中,在宏觀層面,他分析供給側改革,為企業家精神和企業家信心鼓與呼,并回顧和展望中國民營企業發展邏輯;在微觀層面,他深入分析現代企業治理結構的心得,并分享在新的宏觀環境下,泰康人壽堅定選擇深入養老產業的思考。
我們將此次專訪內容整理如下:
一、宏觀大勢下的企業家精神與企業家信心
騰訊財經:亞布力論壇開幕前,我們寫了一篇文章,預測今年的亞布力可能不太樂觀,企業家們面臨宏觀經濟和政商環境的雙重壓力。這次論壇發布的《企業家信心指數報告》也顯示,數字出現了明顯的下降。但在亞布力現場,我們又看到企業家們還是其樂融融,似乎并無什么變化?
陳東升:敬一丹大姐也問了我和王石這個問題。企業家信心指數在下降,你以為大家會悲觀,但是到這里企業家們依然春風故我,還是喜氣洋洋,紅衣服、紅圍脖,談笑風生,內心是很強大的。不過每個笑臉的背后,可能都是血淋淋的現實壓力,比如說王石,一般人哪兒能扛得住啊?到現在股權之爭還沒過去,萬科還沒有復牌。從商業角度來看,“萬寶之爭”將成為中國商業史的寶貴財富。
企業家就是在市場的環境里、在大風大浪中鍛煉成長起來的。企業家的內心是很強大的,像馬云,他這五年,什么叫如履薄冰,他內心世界的煎熬,他不被理解,那是多大壓力!企業有多大,承受的壓力就有多大,企業家的名氣有多大,承受的壓力就有多大,完全是一個正比例。
關于企業家的解釋太多了,熊彼特(Joseph Alois Schumpeter)的“毀滅性創新理論”說,企業家精神就來自于創新。但每個人理解不一樣,我有一個觀點,我認為企業家的成長沒有規律,商學院培養不了企業家,企業家是隨機的,就像打拳擊一樣,一場一場的拳擊賽最后剩下來的,是隨機的,而不是有序的。企業家就是野樹林的野豬,不是家養的,他完全適應環境,有很強的生存能力和挑戰能力。
亞布力論壇舉辦了16年,這些企業家們,他們就是國家寶貴的財富,他們就是這個社會的中堅,他們就應該承擔,他們就應該痛苦,他們就應該每天面對困難和挑戰。
信心是什么,就是企業家精神。市場不好,企業就要采取各種手段去應對,“過冬”不等于企業家內心被打垮,不等于企業家遇到困難就放棄。
高盛董事長貝蘭克梵(Lloyd Blankfein)有次跟我見面說,20世紀是美國的世紀,在那個世紀里,美國遇到了1930年的“大蕭條”,跨世紀之后,又遇到2008年金融大危機,但美國經濟依然繁榮。21世紀是屬于中國的世紀,中國還沒有遇到什么困難,但肯定會遇到,中國應該有這個思想準備,但遇到困難也不算什么,困難其實是經濟的一次調整和糾正,中國依然可以繼續繁榮。
困難就像人害病,讓人更健康。今天中國遇到的困難就是轉型的過程,中國經濟35年高增長,政府的力量熨平了周期的波動,雖然也有通脹時代,也有緊縮的時代,但是總體沒有出現像西方那樣大的經濟危機,大批的金融機構倒閉,企業倒閉、失業。今天的經濟下行、轉型,都是正常的、預期之內的困難,我們可以面對,我們可以克服。
騰訊財經:中央最近提出了供給側改革,就是我們的轉型方向。這個話題在亞布力論壇上談的也比較多,但大家各自都有不同的理解,您的理解是怎樣的?
陳東升:馬云講得很好,供給側改革就是推內需,內需就是消費,消費就是市場。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,說得重一點,就是一次市場化更深入的改革。
為什么出現供給側的問題?因為過去我們重視GDP,不追求滿足消費者的需求,所以才形成大量的低端重復建設,產能過剩的現象。
所以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,就是市場深化改革,就是放棄過去政府主導經濟增長的模式,實際上是市場化更深刻的改革。誰知道消費者有需求?企業;誰來預測未來消費者的需求?企業。誰來為企業做決策?企業家。所以我剛才說,企業家是國家的寶貴財富。
二、企業要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
騰訊財經:王石前段時間表示,還是希望由國有企業來控股萬科,您怎么理解他的這一想法?外界的解讀是,國有的控股股東,會相對穩定,會繼續放權給王石領導的現有管理層。
陳東升:中國是從計劃經濟走過來的,中國這30多年的經濟成長和進步,國有企業、外資企業、民營企業這三股力量都做出了貢獻。今天中國的現實也是三股力量相互融合的進程。美國的大企業走到今天,大概花了三代人,甚至五代人的時間,從私營家族企業變成公眾企業。高盛是國有企業還是私營企業?都不是,就是混合所有制企業。要尊重歷史,不要再去強調所有制的性質,而是要強調企業有沒有好的治理結構,這是最重要的。
巴菲特曾經講過,治理結構就三種形式。一種沒有大股東,但是每次開董事會都假設有個大股東,只是他沒有出席董事會、股東會。這個假設你說多么巧妙?沒有大股東,但是要以股東利益最大化為核心,雖然股權是分散的,職業經理人控制的股東會、董事會,還是要以股東價值最大化為目標,要假設有一個大股東在時刻盯著自己。
第二種就像巴菲特自己,像我、像郭廣昌這種形式,我們又是大股東,同時又是職業經理人(董事長兼CEO)。但在這種結構下,通常第一代企業家最輝煌,如果說巴菲特不在了,他兒子有沒有這種本事(掌控好企業),就不見得好了。
這種情況下,第三種形式就出來了:大股東不參與經營企業,而是交給職業經理人經營。巴菲特認為這種治理結構是最好的。
騰訊財經:您怎么理解亞布力論壇上馬云提出來的,“客戶第一,員工第二,股東第三”的價值觀?馬云認為這應該成為普世價值。
陳東升:我當時就在臺下與旁邊的郭廣昌交流,我們認為不同的觀點都是對的。股東價值最大化就是企業要有盈利,盈利了就能夠照顧員工,照顧客戶。所以股東價值最大化是1,員工、客戶是后面的0,這樣一加起來就是100。沒有這個1,后面是不存在的。
馬云講的是,今天進入互聯網的平臺時代,沒有客戶就沒有員工,沒有員工就沒有股東,這也是對的。他說的客戶一定是帶來價值的客戶,千萬不能理解說是不賺錢的客戶,那是沒有價值的。能夠給企業帶來價值的客戶,你把他攏住,員工就有事做,員工創造價值,股東就有價值,這也是對的,只不過是兩個不同層面的解釋。
三、談“15派”現象與中國民營企業發展邏輯
騰訊財經:最近的一兩年的“雙創”,我們發現新的一輪創業潮出現了,創業者中,有草根創業者,也有從國企、公務員崗位脫離體制“下海”的,類似于“92派”,從體制內走出來去自己創業,或者參與到一些好的民營企業里面去。按照您提出來的“84派”、“92派”、“海歸派(網絡派)”的發展邏輯,如果把這個現象稱為新的一代“15派”,您認同這一說法嗎?
陳東升:我認為有。其實我后來講過,“84派”、“92派”、“海歸派(網絡派)”,基本是由企業的產權這條線串起來的。“84派”時沒有游戲規則,沒有公司法,所以他們“野蠻生長”。到了“92派”這里只有一種模式,就是現代企業,產權清晰,董事會、股東會治理結構清晰。但是到了“海歸派(網絡派)”,帶來兩個偉大的制度:創始股份和期權制度,它們使創始人利益得到了保護,創始團隊分享到利益。到此為止,中國和西方接軌,從產權理論的企業制度來看,框架本質的核心東西完成了。
在“海歸派(網絡派)”之后出現的企業家群體,我叫做“后WTO時期”。這個時期,PE、創業資本和天使投資人崛起,只要創業者有好的創意,就不怕缺錢。對于產權制度、知識產權和創始人、創業團隊期權等,都有了完整的創業法律制度。可以說私募基金的崛起,為“雙創”奠定重要的基礎和制度保證。
今天世界上具有超級的創業、創新精神,以及創業的規模和浪潮的國家,只有美國和中國,甚至中國要高于美國。對中國的信心,就看年輕人,看未來。創業的潮流浩浩蕩蕩,誰都不能阻擋。中國真正的大好時光,現在剛剛開始。
騰訊財經:如果說“15派”提法成立的話,它跟“海歸派(網絡派)”的區別在哪里?今后是否就是“15派”這樣的波浪式創業潮流?
陳東升:我把“海歸派”之后的創業者統稱為“后WTO時期”的創業者,他們集中了第一代的“悲愴”、第二代的“責任”,以及第三代的“新銳”。前三代人付出的代價,疊加形成了完整的體系和制度。“84派”、“92派”、“海歸派”,這三股力量完成了中國的產權體系、創業體系、企業制度、創新制度、期權制度、企業法、治理結構、公司章程、股東權益,以及股東董事會和管理層的關系等問題。在這些制度上,西方很成功,到今天中國也已經成熟了。
在這個完整制度之上,創業浪潮會有序推進。今后就是你所說的波浪式的創業前景,通過三撥人完成的制度建設,將來只是修修補補,本質性的、框架性的、革命性的問題不存在了。
四、保險行業三大模式與泰康在養老產業的思考
騰訊財經:以寶能系的前海人壽、生命人壽為代表,保險行業出現了這種較為激進的“黑馬”模式,無論是保費規模增長、還是投資風格都比較激進,過去的兩年里頻繁地舉牌上市公司,甚至發生和萬科這樣的沖突,你是怎樣看待保險行業這樣的一種趨勢?
陳東升:我們把保險公司分三類。一類叫負債驅動型,大型傳統的人壽保險公司,比方說像中國人壽、平安保險、太平洋、泰康、新華、太平,這些公司已經建立了強大的銷售體系,代理人隊伍都在20萬以上,是中國壽險業核心的長期壽險市場的主流。這五年,這些大型傳統保險公司走了一條價值轉型的道路,就是去銀行保險規模化,去保單短期化,去保單理財化,走向長期價值經營。泰康這五年轉型很成功,我們走的就是這樣一個路子。
第二類是資產驅動型。你所說的這些保險公司,他們的歷史不長,他們也要尋找自己發展的機會。以往建立龐大的銷售體系的時代可能過去了,他們也想走一條自我發展的道路,通過銀行迅速地積累保費,把自己的資產規模做起來。但是銀行是一個銷售的中介渠道,成本偏高,保險繳費期限偏短,所以他們就走向一個資產驅動型的模式,我們管這類叫平臺公司。
還有一類保險公司就是,大銀行建立自己的保險公司,它借助母公司強大的分銷體系、客戶體系來銷售保險。
今天的保險業慢慢形成了這三股力量,不同的道路,不同的優劣,不去評論誰對誰錯,每個人都在尋找自己發展的道路。
很多人問為什么泰康、平安沒來舉牌(上市公司),因為我們今天走的是長期價值和負債趨動的模式,泰康這些年走保險和醫養結合的路子,做醫養實體、長期壽險,價值驅動,其他的傳統保險公司大多跟隨泰康走上了這條道路。
騰訊財經:泰康提出的口號叫“從搖籃到天堂”。今年是泰康人壽創立20周年,現在距離“從搖籃到天堂”的目標還有多遠,面臨的最大的制約是什么?
陳東升:人壽保險其實就是通過金融的虛擬方案,來解決個人和家庭的生老病死問題。我們把虛擬的保險產品,和現實的醫療、養老產品服務相結合,創造了一個新的保險產品:“幸福有約”。年輕的時候買這個產品,老的時候就可以到泰康的醫養社區享受養老和醫療服務。
短短三年的時間,這個產品已經賣了2萬單,擁有了2萬多高凈值客戶。我們提出“四位一體”戰略——“活力養老、高端醫療、卓越理財、終極關懷”,把養老、醫療、理財、終極關懷四個問題一并解決,形成了全生命產業鏈的一個長鏈條的徹底整合。
至于目前面臨的制約條件,很簡單,醫療養老的探索雖然落地了,但是我們還不夠系統化、體系化、價值化。下一步要做的,就是全國的網絡布局,一旦系統化、體系化、價值化,整個網絡就會產生巨大的化學反應,可以把大健康、保險的產品,和現實的醫療、養老產品服務相結合,打造一個垂直產業鏈的閉環體系。這個我估計還要十年的時間。
騰訊財經:泰康人壽的上市計劃目前準備的怎么樣了?
陳東升:今年保監會實施償付能力第二代的監管,泰康人壽資本充足率將大幅躍升三分之二,所以我們沒有大的資本壓力。如果為了融資,泰康完全可以不用上市,我提出上市,就是希望泰康未來成為一個公眾公司,成為一個透明度更強的公司。
這次亞布力馬云講阿里巴巴的合伙人制,講阿里巴巴的治理結構,對我有很大的震撼。我覺得一個企業建立強大的、非常有力量的治理結構,是一個企業發展的根本保證。所以(泰康)遲早是要上市的,只是時間的問題。